潍柴引进斯太尔技术30年从欧洲走到印度

???http://0575e.com.cn/xk_info_26227.html
2023-11-28

  一个欧洲产品,变成地地道道的中国品牌,需要多长时间?
  从“引进来”到“走出去”,需要付出几代人的心血?

  从奥地利小镇斯太尔,走到印度浦那,需要跨越多少沟坎与荆棘?

  或许,过去的历史,需用心铭记;未来的道路,需用脚丈量。

  师人长技以自强

  上个世纪80年代初,中国汽车工业“缺重少轻”,无法满足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增长的需求,引进一款适合中国国情的重型车整车,成为了政府和行业关注的焦点。经过一番考察,奥地利斯太尔公司走进了大家的视野:愿以整套技术图纸转让、发动机按产量收取许可费的方式,向中国转让整套的重型车技术。

  对于30年前的中国来说,斯太尔这样水准的整车和发动机技术十分具有吸引力,尤其是大马力重型发动机,一个国家机械装备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,通过引进、消化、吸收,将国外先进的发动机技术变成自主技术,无疑将对中国机械装备制造业产生重大影响。

  1983年7月,国务院正式批准引进整套斯太尔重型汽车项目,1984年潍柴赶上项目末班车,并于1989年率先通过国家验收。

  但是,接下来的日子,斯太尔发动机的能量并未在中国市场得到很好的释放。虽然潍柴已全面掌握斯太尔发动机制造技术,并做了上百项国产化适应性改进,但由于市场配套面过窄,当时国内重卡市场需求仍以中低价位、发动机排量在8升以内、载重量不超过12吨的中型重卡为主,潍柴所生产的10升排量、载重超过15吨的大马力发动机,市场需求长期处于徘徊状态,到1998年前后年产量尚不足1万台。

  屋漏偏逢连夜雨。90年代中后期,受宏观经济影响,潍柴陷入了严重的经营危机,不逢时的斯太尔前景堪忧。直到一个大胆的想法被潍柴人提出来:让原本为重型卡车配套的斯太尔发动机,为工程机械配套!从此斯太尔发动机在中国市场迎来了第一个发展高峰期。

  随着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项目的推进,大马力、大载荷的工程机械的市场急剧升温,斯太尔发动机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。凭借功率大、扭矩储备充足、油耗低、噪音低、可靠性高的优势,这一外来品牌一跃成为了行业主导产品。

  同时,在国家经济的强力拉动下,沉寂多年的重型卡车市场也渐渐升温,斯太尔发动机再次收获巨大的成功,推动潍柴冲刺一个又一个事业新高地。